close
調皮的小魔女這次掛病號
從星期三開始燒不停
發燒第二天:
活動力還算正常
吃了藥降到37度多
藥效快過了就開始手腳冰冷
接著又發起39度多的高燒
就這樣燒燒退退
又退退燒燒了兩天
也去看過兩個醫生
都說沒腸病毒症兆
是喉嚨紅腫導致
但醫生都不敢說的很明確
只是說有三種可能:
1.玫瑰疹
2.B型流感
3.尿道發炎
發燒第三天:
一直高燒不停的小魔女也讓在出差的爸比好擔心
發燒第三天爸比就飛回來到外公外婆家接小魔女
Ivana見到爸比好開心
一直撒驕著要爸比抱抱
只是連續燒了兩天
活動力及食慾沒之前好
飯才吃兩口就別過頭去不吃了
疼她的外公還特地去家裡附近新開的一間古早味現烤蛋糕
買了剛出爐香噴噴的蛋糕給小魔女吃
Ivana也很賞臉的吃了很多
發燒第三天~~Ivana似乎有點累了...
連睡覺都會聽到打呼聲
Ivana從來就沒有發燒這麼多天過~
這次讓爸比媽咪真的好擔心
發燒第四天:
第四天還是持續再燒
可是溫度降到38度多
也不再有手腳冰冷要發高燒的前兆
活動力有稍微弱一點
有時會呆呆無神的待在嬰兒床裡
爸比還跟Ivana說她身上的衣服有"章魚哥"~
很冷~~可能想要融入時事又想要逗小魔女開心
下午還是讓她貼涼涼貼
不過這時的她精神似乎好一點了
會在客廳房間走來走去~爬來爬去
發燒第五天:
早上咳嗽時發現有痰的聲音
Ivana也因為痰卡在喉嚨不爽的哭醒
體溫大約介在37.8~38.2中間
一起床還是有點懶洋洋
變的很黏很黏爸比
一看到爸比跑到廚房
就會很急著想要走去找爸比
找到後就巴著爸比的小腿討抱抱~
下午Ivana跟著爸比出門放風一圈回家後
燒退了~~活力似乎也恢復了
會聽著音樂搖擺拍手
晚餐也吃的很多
只是在晚上洗澡時
爸比發現Ivana的肚肚跟背後有發了很淺很淺的紅疹子
不知是不是玫瑰疹??
還是要等明天再觀查後續狀況!!
【同場加映】--小兒發燒正確處理因應方法
很多家長在發現小朋友發燒了,都會急著先為孩子退燒,怕「燒壞」腦子,但如此一來,反而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,成大醫院衛教護理師王玉媚提「兩瓶開水」原則,取測「量」體溫、「評」估症狀、「開」始處理、「隨」時監測的諧音,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處理觀念及作法。
一、測量體溫
如果感覺小兒皮膚熱或臉發紅,一定要用體溫計或耳溫槍來測量,用手觸摸小兒皮膚來判斷是否發燒並不準確。在小兒生病期間,體溫升升降降是正常現象,等身體自我調節體溫達到一個程度就會停止,即使不採取退燒措施,溫度也不會無限制上升。至於量體溫的時機,只需在感覺小兒身體發熱、發燒或給予退燒藥前後測量即可,不需要太頻繁,重要的是「燒了幾天」,而不是「一天燒了幾次」。
二、評估症狀
小兒發燒時,除了測量體溫外,應觀察有無其他任何症狀,如咳嗽、鼻塞、流鼻水、喉嚨痛、耳朵痛、一直接觸或摸耳朵、吃任何東西都會嘔吐、不吃東西、嘴巴破、手掌及腳掌有紅疹或小水泡、皮膚有出疹現象、腹瀉、尿尿時會有刺激感或疼痛感、尿不出來、頻尿等。
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發燒,無其他症狀,精神及活動力也不錯,此時家長可以不用太擔心,只需多觀察小兒的體溫變化及有無其他症狀即可;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度無關,觀察小兒的症狀及體溫變化,比只觀察體溫更重要。
三、開始處理
原則上,小兒發燒分三個階段,各有不同的表現及處理方式:
第一期發冷期,表示體溫正上升中,小兒會出現發冷顫抖、皮膚及手腳冰冷、乾燥;此時以給予小兒加衣服或蓋棉被,維持舒適為原則,不建議給小兒冰枕、溫水拭浴或泡澡等退燒法。
第二期發熱期,表示發燒溫度已經達到最高點了,皮膚感覺燒熱,小兒可能會有熱、口渴、頭痛、身體無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,也可能出現煩躁不安、食慾差、痙攣發作;此時小兒的衣物以舒適為原則,可根據當時的氣候穿著正常的衣服,穿太多或太少均不宜,居家方面則宜保持環境適度通風,如果小兒覺得不舒服,可以給予退燒藥來促進小兒的舒適,如果小兒願意,也可以在服用退燒藥後再幫小兒溫水拭浴。
第三期退熱期,表示發燒溫度正在退或已經退了,皮膚摸起來溫暖發熱,且大量流汗,此時幫小兒換乾淨衣物,維持身體乾爽舒適很重要,可鼓勵多喝開水,但不用強迫。
要強調的是,服用退燒藥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小兒舒適,不是因為體溫上升,對人體有害,因此,退燒藥不必固定每隔幾小時就用一次,一直服用退燒藥或塞退燒劑來抑制發燒,可能會引起藥物的副作用,對小兒反而有害。
四、隨時監測
在小兒生病期間,觀察症狀很重要,若發現小兒有發燒又有合併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或條件時,應立即就醫:年齡小於 3個月、體溫超過 40° C、發生痙攣、意識方面出現昏睡、難以喚醒、躁動不安、意識不清。身體症狀方面,若有抱怨頭痛得厲害或頸部僵硬、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(或緩慢)、臉部蒼白或發紫、劇烈腹痛、嚴重腹脹、嘔吐不止、發燒且合併皮膚斑點或紅疹、嚴重水瀉、解血便等。除了年齡小於 3個月及皮膚出疹以外,若小兒無發燒期間,出現以上的任一症狀時,仍需要立即就醫。王玉媚表示,醫學定義小兒發燒是指體溫在 38° C以上而言,由於運動、天氣太熱、穿太多衣服、曬太陽、洗熱水澡等也會提高溫度,因此在量體溫前,應先讓小兒休息半小時後再量,以確認是否發燒。
她強調,人體是先有疾病才會引起發燒,換言之,發燒是身體扺抗外來致病菌的正常反應,是症狀而不是疾病,通常發燒的溫度大多介於 38-41° C之間,很少超過 42° C,也不會導致後遺症,因此,會產生腦部受傷害、肢體殘障後遺症的是腦部感染疾病,不是發燒本身,家長不用擔心會「燒壞」腦子。
此外,王玉媚也強調,發燒可提升人體免疫系統功效、抑制病菌生長,對人體是有益處的,不需要急著降溫,除非是容易因為發燒而抽搐,或有慢性心肺疾病、慢性貧血的小兒,否則一味地抑制發燒,不但無法縮短疾病的病程,還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,對孩子反而有害,過去用酒精擦身體來降溫的作法,現在已經禁止使用。
從星期三開始燒不停
發燒第二天:
活動力還算正常
吃了藥降到37度多
藥效快過了就開始手腳冰冷
接著又發起39度多的高燒
就這樣燒燒退退
又退退燒燒了兩天
也去看過兩個醫生
都說沒腸病毒症兆
是喉嚨紅腫導致
但醫生都不敢說的很明確
只是說有三種可能:
1.玫瑰疹
2.B型流感
3.尿道發炎
發燒第三天:
一直高燒不停的小魔女也讓在出差的爸比好擔心
發燒第三天爸比就飛回來到外公外婆家接小魔女
Ivana見到爸比好開心
一直撒驕著要爸比抱抱
只是連續燒了兩天
活動力及食慾沒之前好
飯才吃兩口就別過頭去不吃了
疼她的外公還特地去家裡附近新開的一間古早味現烤蛋糕
買了剛出爐香噴噴的蛋糕給小魔女吃
Ivana也很賞臉的吃了很多
發燒第三天~~Ivana似乎有點累了...
連睡覺都會聽到打呼聲
Ivana從來就沒有發燒這麼多天過~
這次讓爸比媽咪真的好擔心
發燒第四天:
第四天還是持續再燒
可是溫度降到38度多
也不再有手腳冰冷要發高燒的前兆
活動力有稍微弱一點
有時會呆呆無神的待在嬰兒床裡
爸比還跟Ivana說她身上的衣服有"章魚哥"~
很冷~~可能想要融入時事又想要逗小魔女開心
下午還是讓她貼涼涼貼
不過這時的她精神似乎好一點了
會在客廳房間走來走去~爬來爬去
發燒第五天:
早上咳嗽時發現有痰的聲音
Ivana也因為痰卡在喉嚨不爽的哭醒
體溫大約介在37.8~38.2中間
一起床還是有點懶洋洋
變的很黏很黏爸比
一看到爸比跑到廚房
就會很急著想要走去找爸比
找到後就巴著爸比的小腿討抱抱~
下午Ivana跟著爸比出門放風一圈回家後
燒退了~~活力似乎也恢復了
會聽著音樂搖擺拍手
晚餐也吃的很多
只是在晚上洗澡時
爸比發現Ivana的肚肚跟背後有發了很淺很淺的紅疹子
不知是不是玫瑰疹??
還是要等明天再觀查後續狀況!!
【同場加映】--小兒發燒正確處理因應方法
很多家長在發現小朋友發燒了,都會急著先為孩子退燒,怕「燒壞」腦子,但如此一來,反而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,成大醫院衛教護理師王玉媚提「兩瓶開水」原則,取測「量」體溫、「評」估症狀、「開」始處理、「隨」時監測的諧音,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處理觀念及作法。
一、測量體溫
如果感覺小兒皮膚熱或臉發紅,一定要用體溫計或耳溫槍來測量,用手觸摸小兒皮膚來判斷是否發燒並不準確。在小兒生病期間,體溫升升降降是正常現象,等身體自我調節體溫達到一個程度就會停止,即使不採取退燒措施,溫度也不會無限制上升。至於量體溫的時機,只需在感覺小兒身體發熱、發燒或給予退燒藥前後測量即可,不需要太頻繁,重要的是「燒了幾天」,而不是「一天燒了幾次」。
二、評估症狀
小兒發燒時,除了測量體溫外,應觀察有無其他任何症狀,如咳嗽、鼻塞、流鼻水、喉嚨痛、耳朵痛、一直接觸或摸耳朵、吃任何東西都會嘔吐、不吃東西、嘴巴破、手掌及腳掌有紅疹或小水泡、皮膚有出疹現象、腹瀉、尿尿時會有刺激感或疼痛感、尿不出來、頻尿等。
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發燒,無其他症狀,精神及活動力也不錯,此時家長可以不用太擔心,只需多觀察小兒的體溫變化及有無其他症狀即可;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度無關,觀察小兒的症狀及體溫變化,比只觀察體溫更重要。
三、開始處理
原則上,小兒發燒分三個階段,各有不同的表現及處理方式:
第一期發冷期,表示體溫正上升中,小兒會出現發冷顫抖、皮膚及手腳冰冷、乾燥;此時以給予小兒加衣服或蓋棉被,維持舒適為原則,不建議給小兒冰枕、溫水拭浴或泡澡等退燒法。
第二期發熱期,表示發燒溫度已經達到最高點了,皮膚感覺燒熱,小兒可能會有熱、口渴、頭痛、身體無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,也可能出現煩躁不安、食慾差、痙攣發作;此時小兒的衣物以舒適為原則,可根據當時的氣候穿著正常的衣服,穿太多或太少均不宜,居家方面則宜保持環境適度通風,如果小兒覺得不舒服,可以給予退燒藥來促進小兒的舒適,如果小兒願意,也可以在服用退燒藥後再幫小兒溫水拭浴。
第三期退熱期,表示發燒溫度正在退或已經退了,皮膚摸起來溫暖發熱,且大量流汗,此時幫小兒換乾淨衣物,維持身體乾爽舒適很重要,可鼓勵多喝開水,但不用強迫。
要強調的是,服用退燒藥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小兒舒適,不是因為體溫上升,對人體有害,因此,退燒藥不必固定每隔幾小時就用一次,一直服用退燒藥或塞退燒劑來抑制發燒,可能會引起藥物的副作用,對小兒反而有害。
四、隨時監測
在小兒生病期間,觀察症狀很重要,若發現小兒有發燒又有合併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或條件時,應立即就醫:年齡小於 3個月、體溫超過 40° C、發生痙攣、意識方面出現昏睡、難以喚醒、躁動不安、意識不清。身體症狀方面,若有抱怨頭痛得厲害或頸部僵硬、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(或緩慢)、臉部蒼白或發紫、劇烈腹痛、嚴重腹脹、嘔吐不止、發燒且合併皮膚斑點或紅疹、嚴重水瀉、解血便等。除了年齡小於 3個月及皮膚出疹以外,若小兒無發燒期間,出現以上的任一症狀時,仍需要立即就醫。王玉媚表示,醫學定義小兒發燒是指體溫在 38° C以上而言,由於運動、天氣太熱、穿太多衣服、曬太陽、洗熱水澡等也會提高溫度,因此在量體溫前,應先讓小兒休息半小時後再量,以確認是否發燒。
她強調,人體是先有疾病才會引起發燒,換言之,發燒是身體扺抗外來致病菌的正常反應,是症狀而不是疾病,通常發燒的溫度大多介於 38-41° C之間,很少超過 42° C,也不會導致後遺症,因此,會產生腦部受傷害、肢體殘障後遺症的是腦部感染疾病,不是發燒本身,家長不用擔心會「燒壞」腦子。
此外,王玉媚也強調,發燒可提升人體免疫系統功效、抑制病菌生長,對人體是有益處的,不需要急著降溫,除非是容易因為發燒而抽搐,或有慢性心肺疾病、慢性貧血的小兒,否則一味地抑制發燒,不但無法縮短疾病的病程,還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,對孩子反而有害,過去用酒精擦身體來降溫的作法,現在已經禁止使用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